欢迎访问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方网站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将“互联网+思维”带入专业建设

来源:土木学院      发布日期:2015-12-09      浏览次数:27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其核心是开放、多元、互动、协同。建筑工程学院将互联网+思维运用于专业建设之中,革新专业办学理念、联动教学管理资源、协促教学改革建设、彰显专业发展成效。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本科教育评估,2013年和2014年通过专业复评。学院现有1个省“十二五”高校优势专业,1个省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新兴特色专业。

办学理念:与浙江发展互动

建筑工程学院在专业的办学理念上运用“互联网+”思维中的互动理念,突出强调服务社会的主动性,直接体现在学院“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的办学特色上。学院专业发展建设主动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服务浙江发展所需。专业办学上打破界限,积极采用“四个内外相结合”-“专业内与专业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期内与学期外”的开放式教育理念。

建筑学专业始终秉承 “立足浙江、服务浙江、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以建筑设计理论、建筑历史理论和建筑科学技术为基础,培养建筑学领域内从事设计、研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建筑人才。城乡规划专业基于城市化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面向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号召,积极培养热爱城乡规划事业,具备扎实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能够胜任城乡规划设计和开发与管理的优秀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是以主动适应浙江建筑大省和强省的人才需求为目标,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工程创新实践体系,培养能推动和引领浙江省土木建筑行业发展的高级创新人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也以主动适应浙江建筑大省和建设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依托“浙江省饮用水安全保障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和环境工程浙江省“重中之重”建设项目,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工程创新实践体系,培养能推动和引领浙江省给排水行业发展的高级创新人才。建工学院专业建设始终把主动适应浙江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办学宗旨,将为浙江省发展输送建筑行业的优秀杰出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三螺旋创新结构

建工学院突破思维局限,采用三螺旋的创新思维,将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科学研究水平三者有机结合,以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用教师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奠定教学科研的基础,将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反哺专业课程教育。

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方面,学院现已形成完整、有序的学校、学院两级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学院成立由5名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负责检查和督导学院教学情况;启动了以出示“红黄牌”警告、持续跟踪和有效帮扶为核心内容的“学业预警帮扶”制度以及出台了《建筑工程学院听课制度》、《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督导工作组工作条例》等一系列规范以及奖惩制度;建立教学档案管理制度,设立教学资料档案室(面积约达100平方米),梳理教学资料归档内容,设立教学档案规范标准,明确规定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相关教学资料,由任课教师整理提交学院办公室,并由学院办公室审核检查后存入教学资料档案室。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学院认真做好新教师的培训和资格考察工作,为青年教师对接教学导师,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和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研讨会,要求晋升职称过教学关。学院积极建立以研究和探索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鼓励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积极鼓励申报各级各类教学建设项目,规范教学建设项目管理。近五年,学院立项教改项目56项,覆盖学院各专业的教学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模式变革等内容。如土木工程专业深化小班化研讨式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为切入点,以课程建设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载体,通过编写教材、论文等,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学院有效促进教学管理机制、教师教学水平、教学科研水平三者互动、互促、互改,全面改革现有办学模式,提升育人软实力。

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新规划

面对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指导意见,结合学校“本科大类教学”划分整合,建筑工程学院立足专业大类,实行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重组,形成“理论+技术+应用”相承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求创新”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的优秀人才。

建工学院根据评估委员会《本科教育评估标准》文件的要求,课程建设突出强调了学生应具有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水平,应具有创新创业的主动意识和知识储备,应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的胸怀与抱负。建筑规划类专业以“模块化”系统性课程体系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主干课与相关课的关联性,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重点建设,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实施建筑、人文、艺术等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培养方案。土木与水利类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个性、注重创新”的指导思想,严格按照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类型和数量,增加工程实践环节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建筑规划类专业积极开展国内外游学项目,探索国际联合培养新模式,已与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罗马一大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际之间开展联合设计,互动交流。此外,专业在课程建设上强调教育闭环模式,如城乡规划专业结合专业“工程化、地域性”人才培养办学特色,专业培养计划整合了大类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实践环节,相互衔接,形成教育闭环,有序推进发展,形成以规划设计主干课为主线,以基础理论类、技术方法管理类为两翼的系统性课程架构。

第二课堂:学科学工、线上线下双驱动

建工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依托学科专业老师和学工线的辅导员,综合运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和辅导员工作室等创新空间,形成学科学工、线上线下,内容覆盖学生学习指导、生活帮助、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全面育人网络体系。

学生学习指导方面,专业紧密结合学院教学质量工程的若干举措,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不断深化大学生学业学术咨询,切实加强课堂与寝室两个阵地建设;生活帮助方面,学院着力于推进文明寝室建设,以“辅导员(个人实名)工作室”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学生公寓管理规定》等制度,推出“公寓入口”微信专栏,打造线上公寓生活平台,切实加强学生寝室育人阵地建设。同时学院通过勤工助学、励志帮扶、困难生资助计划立项等资助形式,扩大资助范围,建立健全个体、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帮扶体系;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学院通过安排每年的职业规划课、就业指导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8-10个学时接受职业规划教育,同时坚持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大学生进行校内就业指导,以整体动员为原则,分块教育为手段,辅导员进行一对一指导,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不同就业领域、不同就业方向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块进行深入教育,引导学生为自己做好就业定位;心理辅导方面,学院设立1间“心语诉心坊”和2间“辅导员工作室”分别作为学院办公室和寝室的谈心场所,所有辅导员每年累计谈心人数达500余次。同时学院建立书记负责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学生心理异常情况四级监测网络,实行心理异常情况报告责任制。学院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危机干预条例》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学生活动方面,学院紧紧围绕“励志建工”文化品牌建设,凝练“美丽工大”工作愿景,拓展“璀璨建工”工作理念。以传统品牌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升华励志品牌内涵,继续开展水文化节、3·7女生节、齐心协力运动会、心理宣传月、青年志愿者工作和暑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传统活动,推出“七彩读书季”系列活动。

学院依托党建育人工程、脚手架工程、精品校园文化工程、文明寝室建设工程、励志教育工程、平安校园工程、励志助困工程、学风建设工程、心语诉心坊工程九大工程和两创教育平台、师友计划平台两大育人平台,全面做好人才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