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大家齐声欢呼!”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几十公里之外,戈壁滩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点号,彭浩和他的“战友”们欢呼雀跃。腾空的火箭,承载着他们的努力与期待,驶向太空!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尽管已经取得了多次成功,但每一次的胜利发射,还是无比振奋人心。
因为,每一艘神舟飞船不仅装载着勇敢的宇航员们,也承载着从研发、制造,到组装等各个环节人员的日日夜夜。无数战斗在国防科研阵地上的先锋,为研制、发射大型运载火箭、神舟载人飞船付出了无法言喻的艰辛劳动。
2021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的彭浩,就是那幕后工作者之一,他说:“我们在几十公里之外,看着火箭发射、腾空,心中汹涌澎湃的是强烈的自豪感!”
在那一瞬,那种澎湃的、震撼的、感动的东西,在彭浩的心中不自觉地迸发出来,随着火箭的高升愈发强烈,勾起了他在酒泉的种种瞬间。


这是戈壁滩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点号,东风人称它为新水源地,它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名字叫“神泉”。人们常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源源不断地为大家送去甘甜的水源。守护“神泉”的青年正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滋润着东风航天城,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助力着航天的辉煌。对于彭浩来说,来到这里完全可以称的上是因为“漫不经心”一瞥。
那一天,彭浩照常走向养贤府食堂,在大门口的宣传栏上,他看到了有关国家招收航天科技青年人才的告示。片刻的浏览,思绪迅速被拉回了初中的课堂。“我清楚记得,当时我的初中科学老师专门腾了一节课时间,让一位国家科技工作者给我们讲述他的研究生活。”奇妙的是,这一堂别开生面的课让彭浩对这样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莫名”的向往。因为从小性格内向,彭浩一直渴望找一个更大的平台去锻炼自己。在他看来,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似乎与自己“情投意合”。大漠的科研生活,越想,彭浩越激动,内心的热情与好奇召唤他最终下定决心,成为航天追梦人的一员。根据专业所学,彭浩在报名录取后,被分到了“给排水”岗位。 有人曾说:“人的一生,重大的改变往往只因一个没有预谋的契机。”因为,在人生的某些时刻,会种下一颗种,慢慢地生根、发芽、成长,静待花开。初中的那一堂课、养贤府门口的那“漫不经心”的一瞥,看似临时起意来到酒泉,意外成为和航天相关的科技工作者,只有彭浩自己清楚,这所有的契机,其实“心之向往”。

“我们就是穿着实验服的农民。”彭浩的班长这样形容他们在大漠的日常工作生活。每天六点起床之后,首先是“各司其职”,或是做饭,或是打扫卫生,紧而按排班表开始对设备进行检查,巡视完之后开始“锻炼”——干农活,晚上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对于彭浩来说,巡视设备等专业性的工作“上手还是十分迅速的”,但农活让刚到驻地的他有些无从下手。彭浩所在的驻地在酒泉戈壁滩,为了保持“绿进沙退”,防止“沙进人退”,绿化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身为“自治沙人”,他们勘察环境,开展治理工作。在一代又一代“自治沙人”的努力下,驻地外长出了一圈的防风树,有毛柳、杨树、胡杨等等。但由于地理以及天气因素,当地经常刮沙尘暴,树沟总是被风沙给填没。因此,彭浩他们经常要用锹,将树沟里的沙尘清理干净,再用消防水带进行浇灌。“像院子里面的树和花,都需要我们将消防水带,接到水龙头上面进行浇灌。”听起来好似没有难点,但水龙头和消防水带需要用铁丝绑起来,绑铁丝的时候就需要用上老虎钳、扳手等工具。“虽然见过,但从没用过这些工具,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特别手生,我经常比别人慢一大截。”然而相比浇灌,更挑战彭浩的是挖沟。这是一项技术活,起初“完成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达标,还要麻烦班长‘返工’”。那时候“新手”彭浩只要一做错事,就会被罚一个人在那自己加班加点,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同时也经常被班长训。“什么都要人教!”是班长最常说的一句。这让彭浩非常惭愧,同时也深刻意识到自己真的太缺乏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了。
时间在沙漠涡旋中,似乎流逝得更快。转眼两个月时间过去了,此时的彭浩已经熟练掌握种植各类树木水果,譬如杏树、沙枣等等。因为昼夜温差大,驻地附近果子都特别甜,彭浩笑称一定要尝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控制排水”是彭浩在岗位上的主要工作。“我们所在的厂区主要负责控制和观测一级泵站的抽水工作,需要实时观测水量,保证后面泵站和发射中心的供水。”彭浩说。 在彭浩所在厂区的附近,一共有七个深井。他们日常管理着深井里的泵站,将水打到下一站的蓄水池,这样一级一级地打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是通过电脑系统,精准控制水流量,防止其他厂区出现缺水或者被淹的状况。这些被加压泵抽上来的水不仅仅被用于发射中心和厂区的生活,同时保证了厂区周围防风林的种植。对于深处戈壁荒漠的酒泉来说,水资源是重中之重,而看似不起眼的给排水工作,实际上是这大漠上宛如生命线一般的重要工程,来自“神泉”的水资源不仅仅保证了发射中心的科研工作,保障了人员生活,还为大漠上的防风林建设出了一大份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没有一丝云影,极目远眺,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恍然红日出入于长河之中,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 
“来到这边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意境。”彭浩说。这荒漠在他眼中似乎也有了生气。对很多人来,荒漠是令人畏惧的,这里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金色,代表生机的绿色在这无处落笔。在国家发出的“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号召下,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有的来自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为这里的孩子们教书,给孩子们一个受更好教育的机会;也有的他们在烈日下,搬着数吨重的枕木钢轨,为这大漠地区铺下走向共富的铁路;还有和彭浩一样的,为了航天技术的发展,数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这,做一个平凡的“小点号”。大漠虽然荒芜,但正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坚守在这的他们,让青春变得格外美丽,让着单调的荒漠泛起了不一样的色彩。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彭浩说:“这里是能锻炼磨砺自己的地方,越是艰苦的环境就越能够磨练人的意志,也最有利于人的成长。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投身建设国家的洪流,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用实际行动为国家作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对于彭浩来说,在大漠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初来的生疏和孤独已然被彻底的冲散,仿佛随着神舟十四号升上太空,消失匿迹,而逐渐心生出长河落日的宏阔气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大自然对驻守者们的馈赠
一代又一代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默默坚守,扎根大漠
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腾飞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