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方网站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学院成功举办软基与地下工程方向系列讲座

来源:土木学院      发布日期:2024-10-29      浏览次数:10

1025日,我院邀请华中科技大学郑俊星教授挪威岩土所(NGI) 海洋能源部周泽峰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陈锦波副教授分别进行了题为数字孪生、物联网、机器人、大模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典型应用”、“海洋浮式风电锚泊系统的选型,设计及优化”、“海洋能源结构岩土工程回顾、挑战与机遇的专题讲座学院教师及研究生4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报告会由学校工业技术转化与推广中心副主任史吏教授主持。

史吏教授简要介绍了邀请专并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报告会上,郑俊星教授从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管控及智慧监测、基于物联网的道路施工过程智慧化管控、机器人技术在土木工程的典型应用、ChatGPT大模型技术及典型应用等方面探讨了数字孪生、物联网、机器人及大模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及其对行业转型的推动作用。郑教授表示数字孪生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控与预测,物联网通过传感器网络实现智能监测,机器人技术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性,大模型技术助力智能化管理和决策。这些技术的协同应用,推动土木工程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了复杂工程的监测、控制与优化能力。随后,教授展示施工现场管控数字孪生平台,让在座师生直观地感受到通过数字孪生系统随时随地掌握实时项目交付情况、生产经营数据、物资数据、设备数据、安全数据、人员数据、视频监控信号等。最后,教授介绍了当前大模型的发展现状,以及地下工程大模型发展的关键技术——大模型微调,展示了目前已开发的地下工程大模型,充分展示了专业大模型的能力。


郑俊星教授做学术报告

泽峰高级工程师在报告会上向学院师生介绍了挪威岩土所(NGI)在海洋岩土工程发展历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所建设的拥有目前世界记录的海洋风电项目。周工向大家讲述随着风电产业向更远更深的海域迈进,为获取丰富而稳定的远海风能,风机被布置在浮动结构上,并通过锚泊系统固定于海床的风机发展现状。随后介绍了当前海洋浮式风电锚泊系统的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具体的精细化地勘的步骤浮式风电锚泊系统的选型目前工程常用的锚固形式设计特点、方法施工安装过程以及NGI研发的基于SIMA的宏单元模型的新型浮式风电锚泊系统。同时展示了NGI在工程中应用的三维场地模型。

周泽峰高级工程师做学术报告

陈锦波教授在报告会上以现今能源转型时期海洋工程面临的挑战为背景,回顾了海洋石油平台从浅水到深水的发展历程。陈教授向大家解释了不同形式石油平台的特征以及应用范围,并扩展到深海油井的钻井过程和水下采油系统的布局,从而综合性地展现了从深海油井—水下采油系统—海上石油平台的深海油气输送链。随后,陈教授指出了当今海洋结构面临的实际工程挑战,讨论了固定式海上石油平台(导管架平台)在极端气候下的极限响应,浮式平台的优化设计,海底输油管线的设计难题,海底锚固的设计选型。此外,陈教授还强调海底地质灾害的评估十分重要。只有将海堤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才能规避深水/超深水油井受到海堤地质灾害的影响。最后,陈教授还简要探讨了海洋油气工程技术在海上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例如当前海洋浮式风电锚泊系统的设计广泛借鉴了海洋油气系统的设计方法将现有的海洋油井转变为地热井或用于二氧化碳储存

陈锦波副教授做学术报告

    三位专家的讲述深入浅出,脉络清晰,给在座的师生带来了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前沿,拓展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提升了科研理论水平,开拓了科研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