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方网站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创新高!我院多项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来源:土木学院      发布日期:2024-11-25      浏览次数:10

      11月22日上午,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杭州举行。大会表彰了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土木工程学院牵头完成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创历史新高我院孙宏磊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工程废弃泥浆绿色高效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彭卫兵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装配式梁桥设计理论与结构创新”、史吏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移动源下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响应理论与周期结构减隔振方法”分别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潘坤老师参与完成的“砂土各向异性宏细观特性、临界状态理论及本构模型”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工程废弃泥浆绿色高效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   

成果完成人:孙宏磊教授团队

项目简介:工程废泥产量巨大,“围”城之势愈发严峻。项目聚焦工程废泥脱水失效及脱水废泥固化资源化碳排放高的瓶颈难题,秉持高效、环保、低碳原则,研发新型废泥高效絮凝剂及内置排水板的双尺度真空管袋脱水技术;首创高活性、高产能固土生物酶产酶菌和固土生物酶添加剂工业化量产技术,大幅提高废泥处置效率,成功实现废泥绿色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应用于6省市200余项工程项目,处理废泥4000余万立方米,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孙宏磊教授团队代表

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装配式梁桥设计理论与结构创新

成果完成人:彭卫兵教授团队

目简介:我国公路桥梁已超过100万座,其中装配式桥梁占比约80%以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装配式梁桥设计理论对上部结构主要部件之间的空间协同效应考虑不足,部分结构体系施工工艺复杂,质量难以保证,导致一系列结构病害。彭卫兵教授团队面对量大面广梁桥装配建造迭代升级的迫切需求,在湿接缝应力控制的横隔梁设计方法、边梁新型L型裂缝的发现和开裂机理、三点桁架式误差可调钢横隔梁结构和二次叠合多主梁式钢板组合梁新结构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提高了梁桥装配建造效率和质量。项目成果在多项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成果第一完成人彭卫兵教授

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移动源下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响应理论与周期结构减隔振方法

成果完成人:史吏教授团队

目简介:“移动源下饱和多孔介质动力响应理论与周期结构减隔振方法”是史吏教授团队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环境效应防治和绿色发展的国家重大需求,历经10余年的科研攻关取得的基础性科研创新成果。项目创新建立了含异质体饱和多孔半空间动力响应理论,提出了地面、地下和高架轨道交通诱发饱和多孔半空间动力响应成套分析方法,发展了基于周期结构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控制方法,最终形成了“全耦合分析、全链条解析”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预测理论和“靶向调频减振、多措融合控振”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控制方法,并应用于国内多项重大工程,推动了我国轨道交通环境振动领域前沿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显著。

成果第一完成人史吏教授